你好,欢迎光临亚欧能源网 用户名: 密码: 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添加投稿
当前位置:首页 > 低碳 > 探索发现 >

山地旅游:生态与文化引领可持续发展

来源:中国旅游报    发布时间:2015-11-20 08:35:53 

  

\

  山地徒步者 中国旅游报实习记者陈晨摄

  亚欧能源网:站在山巅滑翔而下、乘氢气球腾空而起,攀登岩壁、徒步探险、山间露营……当下,以山地自然环境为主要环境载体,以传统人文活动为特色文化底蕴,集观光、休闲、度假、康体、娱乐、教育为一体的山地旅游这一旅游新业态颇受关注。

  曾有区域研究专家指出,农耕文明时代平原最值钱,工业文明时代沿海最值钱,现在到了生态文明时代,山岳最值钱。山地旅游因契合人们崇尚自然、追求健康的愿望,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,成为一股引领潮流风尚的重要力量。

  据亚太旅游协会(PATA)代表斯科特·斯伯努介绍,“目前,全世界旅游业当中有15%—20%的收入是来自于山地旅游,而山地旅游每年打造的总产值则在1000亿—1400亿美元之间。”

  我国的山地旅游发展现状如何?怎样借鉴国外经验,谋求可持续发展?前不久,贵州兴义举办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,邀请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,专门就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、投资消费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。

  山地旅游初起步

  我国多山,山地占全国面积的33%,山地旅游资源丰富,山地型自然文化遗产地、山地型国家风景名

  胜区、山地型5A级景区均超过总数的50%。

  近几年,依托山岳旅游资源而组织的户外休闲活动层出不穷,比如东黄山古道徒步邀请赛、张掖·临泽生态马拉松赛、齐云山国际养生万人徒步大会……各地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塑造品牌,抢占山地旅游市场。

  经过多年积累,山地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,但有专家认为,“我国山地旅游尚处初级阶段,如同湿地旅游、涉海旅游等产品一样,都存在旅游产品单一、雷同等问题,旅游体验走马观花、蜻蜓点水,应有的教育、科普价值未充分发掘,致使一些地方客流量虽大,但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不显著。”

  同程旅游副总裁李志庄认为,从发展山地旅游的角度说,我们确实还有较长的路要走。“山地旅游在欧美国家是常态化、大众化的旅游项目,对我们来说是高端细分专业的旅游领域。我们处于起步阶段,需要完成资源整合、营销、产品打包等一系列工作,最终为不同层次旅游者呈现个性化产品。”

  中国旅游业“十二五”规划专家组组长刘锋认为,“目前,我国山地旅游开发的盈利模式还不够多样化,更多还是依靠门票经济,怎样更好地形成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、康体、教育等多样化收入模式,是关乎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。”

  何以锻造吸引力

  在他看来,发展山地旅游需要有非常强的反城市化理念,与生态更好地互融。

  “山地旅游是专业化和产业化长期发展的结果。”瑞士国家旅游局董事会成员彼得·凯勒教授说,山区旅游和度假胜地并不是一天形成的。“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产业化过程,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,难以复制,它们依靠源源不断的游客资源增加收入,也刺激了山地休闲运动的产生,这些地方往往是多种生活方式并存,为无数游客提供了理想之地。”

  在国外,山地旅游已经趋于成熟。不少国家立足自身山地资源条件,探索出了许多符合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。

  “山地旅游是游客心目中的一个概念。”彼得·凯勒解释道,这个概念应该是多层次的,其核心在于景点的重要性和数量,同时也要配合便利交通,形成有层次的目的地。

  据了解,在不少山地旅游胜地,为了体现交通的便利与快捷,当地尽可能地让机动车道、机场都离其更近,以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。

  结合法国发展山地旅游的实践,法国参议院议员、萨瓦省地区部门副主任、尚贝里市副市长米歇尔·鲍瓦德认为,“山地并不仅仅是

  发展重在可持续

  一个滑雪的场所,应该开发一些文化旅游项目,在确定区域范围内划定一个山谷空间,也是一个实验区,让人们发现新的文化和遗迹,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发旅游项目,最终扩大到整个地区。”

  彼得·凯勒特别认为,“山地旅游本质上是依靠强劲的国内及周边市场。山地旅游的全球化程度较低,因为对外国游客来说,引人入胜的景观通常更具吸引力。”

  此外,山地旅游的优点还在于它几乎可以全年吸引游客。因而,如何让山岳资源体现出四季分明的特色,给游客带来截然不同的四季体验,也是山地旅游胜地自我打造的一大落脚点。

  伴随着山地旅游的热潮,越来越多的游人把优质的旅游胜地挤得水泄不通,这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,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对山地资源的破坏。

 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名誉秘书长弗朗西斯科·弗朗加利指出,山地旅游多在农村地区,其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体相同,“想要和谐发展,大众旅游的空间有限。”他阐释道,“不能让一个环境良好但人口有限的小村庄,贸然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,如果冒险,必然会破坏当地文化和环境。”

  对偏远贫困地区来说,还需逐步配套道路、供水、电力、卫生、休闲和体育等基础设施,这就要求山岳旅游景点要不断创新,同时切忌“走得太远太快”,弗朗西斯科·弗朗加利提醒,规划建设前必须想清楚模式是否可持续,能否在发展和保护中求得平衡。

  “既要金山银山,也要绿水青山”,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,而这也恰恰道出了山地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奥秘。

  在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上,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会长梁上燕建议,“各地在发展山地旅游的过程中,要转变之前以商业诉求为先导、忽略人文品牌和客户体验的商客文发展模式,转而遵循文客商的倒三角模型去构建顶层设计,以区域的人脉、地脉和文脉为根本,去塑造区域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价值,与游客建立情感上的联系,挖掘原生价值,从而唤起本地游客和外来旅居者对区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持续化升值。”




分享到:

亚欧能源网  广告热线:010-61224401  传真 010- 61224401  客服QQ:924467170  Email: mxzh2008@163.com    Copyright 2005-2011 aeenets.com
All Rights Reserved. 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: 京ICP备12037512

本站网络实名:亚欧能源网